记者在河北一些高校调查后发现,新生入校的军训迷彩服大多在50到100元之间,军训时长大多为10到20天。一旦军训结束,军训服就被丢弃或束之高阁。邢台学院20多位学生表示,这身军训迷彩服又肥又大,不好看,质量也很一般,没人愿意再穿出来。
学生:不穿,太难看了,而且也不实用,做的也不好。占地、也没什么用处。
花钱买的军训服装成了“一次性用品”,学生不喜欢,废品收购人也表示不愿意收。
废品收购人:1毛钱一斤,你这个军训服,收衣服的人家还不愿意要,要这个,花花绿绿的。
迷彩服遭闲置、被丢弃,很多学生也表示浪费。
学生:好不容易掏了50块钱买的,你穿了20多天就扔掉了,等于浪费掉了。
安徽省高校今年新生超过30万人,按每套军训服装平均60块钱计算,就花费上千万元,如果随意丢弃,浪费无疑是巨大的。学校可以建立循环使用制度和回收机制,把军训服装洗干净消毒后,发给下一届学生使用。一方面减轻学生负担,另一方面避免浪费。河北外国语学院的军训服就实现了部分循环使用,学生军训完或毕业后可以把军训服捐给学校的无偿超市,免费供下个学年的大一新生使用。副院长、团委书记陈乐音说:
陈乐音:有好多同学家里特困难的,到无偿超市里面去选,如果适合自己的,他可以写申请,就不需要再购买了。
今年河北外国语的3000多名毕业生中有700多人捐出了军训服,其中的300多套被符合条件的大一新生认领。虽然如此,还是有不少学生认为这种做法可行性不大:
学生: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,不太愿意接受上一届学生的旧衣服。
今年,在合肥市志愿者之家的组织下,安徽省15所高校共同发起了军训服捐赠活动,募集了上万套军训服捐赠给敬老院、建筑工地以及贫困山区。肥东县福利院负责人王宗芳说:
王宗芳:我们承接的都是社会上流浪、乞讨、智障、孤残儿童,这衣服对他们来说很管用的,他们不捐赠这些衣服,我们就得要花钱买,给我们节约了经济来源。
合肥市志愿者之家活动负责人徐晓东说,捐赠军训服只是物品循环利用的一个开始。希望在大学生毕业时,募集更多物品捐给需要帮助的单位和地区:
徐晓东:毕业季的时候,把这些旧衣服、被褥、蚊帐什么的,桶啊、脸盆什么的都可以捐给我们,募集之后,就像捐军训服一样,捐给有需要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