翔安当地这几年做了不少尝试。2009年11月,翔安区分别在蔡厝小学、舫阳小学成立翔安区农民画培训基地,聘请梁金城、陈珠庭开班传授民间绘画技艺,除了对学员免除全额学费,更提供一切培训所需的笔墨纸砚,目前共有学员60多人;2010年3月,以区青少年宫为平台,聘请陈珠庭在区文化馆开办少儿农民画培训班,凡翔安当地青少年均可报名免费学习。翔安区还利用各种宣传载体扩大农民画影响,如印制“翔安农民画图说价值观笔记本”、“翔安农民画广告衫”、“农民画马克杯”及其他文化创意产品等,接下来还将评选区级“非遗”传承人
有一次,我偶然看到梁金城老师的农民画作品,真的很感慨,哇,人山人海,场面很壮观,我就一直看啊看,入迷了。”陈珠庭回忆说,后来,他有了机会拜梁金城为师,学习农民画创作。初中毕业后,陈珠庭正式开始画农民画,并以此谋生。然而,要完成这些浓墨重彩的作品,陈珠庭的付出比常人更多。因5岁时,陈珠庭患上小儿麻痹症,落下残疾,陈珠庭不能走太久,也不能站太久。不过,他始终坚持画画,从未放弃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,陈珠庭画过壁画、民间宣传画册、陶瓷图案等,并在工艺美术厂作画,笔下那些代表厦门民俗特色的宣传工艺品远销海外。“画农民画是很需要坚持的。”陈珠庭不止一次说,比如他的代表作、长达18米的翔安版“清明上河图”———《翔安春色》,画中有2000多个人物,包括农民插秧、施肥、犁地、晒网等画面,光用相机拍摄取景就花了一年多时间,完成整幅画则用了很长时间。画农民画,收入其实并不高。一直以来,由于农民画的局限性,农民画目前多由政府出钱收藏与适当补贴,私人收藏很少。这么多年,出于热爱而坚持画农民画,陈珠庭也是苦中作乐。所幸这几年,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民画,并且大力扶持,现在他的经济状况好多了,这让他坚持画画与教学有了物质保障。
不过,实话实讲,现在我的经济还是谈不上什么富裕,我画画和教学,是因为有一种传承的责任在心里。”陈珠庭说的时候一脸诚恳、憨厚。陈珠庭还有个热心肠的妻子,说起她,他充满了佩服与感激之情。“村里只要有人生小孩,她就主动去帮忙照顾孩子,这个月带一个,休息几天又去下一家。”他说,妻子帮人带孩子已经很多年了,而且都是义务的。“我支持她做好事。”
翔安农民画焕发生机翔安农民画并不是“新生事物”,它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。近年来,翔安有关部门重视农民画发展,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力度,翔安农民画正呈现出风格趋于成熟、队伍不断壮大的新局面。随着时代变迁,新时期的农民画不再只是田间地头的真实描绘,更多地被赋予了时代感。如今,在翔安大道、工地围挡、BRT上都能看到“翔安农民画图说价值观”的公益广告宣传画,它们既保留了农民画的质朴与浓墨重彩,又在具体的内容描绘中体现新时期的价值观。如何发展并传承翔安农民画,缓解农民画“后继无人”的问题,,壮大创作队伍,带动更多书画爱好者加入农民画创作大军,同时将发动企业积极参与农民画衍生产品的开发,或形成以农民画为主题的生态游、乡村师从梁金城坚持画农民画
陈珠庭与农民画的渊源,很大程度上来自梁金城老先生。梁金城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民画的代表性传承人。早在上世纪70年代,他就在全国农民画界小有名气。很小的时候,陈珠庭就看过梁金城画农民画,激发起学习农民画的热情。
陈珠庭说,要做好翔安农民画的传承人,并非那么容易,也不是有空画几年画、拿过几次奖就可以成为传承人的。他说,能成为“画家”的人要坚持作画多年,并且有领悟力。作为“非遗”传承人,他认为现在的农民画创作者需潜心研究业务,并沉下心来承担起传承重担。